“百善孝为先”。
孝,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,是自然规律的体现。是人类行为的准则,是国家政治的根本。
“人之行,莫大于孝”。在中国古代伦理中认为:忠孝二者联系密切。孝是忠的前提,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。古人认为,“孝悌之至”可以“通于神明,光于四海,无所不通”。
孔子在《孝经》中提出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”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”
孝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是依照天地规律而产生的人伦法则,因此,孝道是人最为宝贵的品德。
在中华传统文化中,儒家以“仁”为核心,而孝乃仁之本;在儒家看来,孝道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基础,通过践行孝道,个人的道德素养才能得到进一步完善。道家认为,孝是人间第一事,是“百行之原”,行孝精诚而达极点,可以帮助天地教化养育万物,可与天地并行。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佛在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中说“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”是成佛的正因之一,而释迦佛也是在生生世世报答一切父母恩的圆满功德中修成了正果,成为至高无上的佛;佛教不仅把孝顺父母看成很高的道德,同时又把孝道看成佛的根基。
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人,必定是仁爱、善良、慈悲的人,是一个内心纯良、充满喜悦并具有智慧的人,因此,他不仅能够做到“修身”、“齐家”,还能做到“治国”、“平天下”。
早在4000年前,舜的孝心孝行感化了父母、感化了乡邻、感化了天子尧,不仅把两个女儿嫁给他,还禅位于他。舜以德治国,把天下治理的风调雨顺,国富民安。古代圣君周文王从做太子时就每日三次问安父亲,知道父亲安康就心生欢喜,知道父亲欠安就很担心,并想办法帮助父亲解决问题;周文王在行孝中充满了恭敬,于五伦做到了极致,开创了周朝800年的基业。汉文帝衣不解带“亲尝汤药”侍奉母亲三年有余,其孝心感化了文武百官和老百姓,天下大治,为“文景之治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。“忠臣出于孝子之门”,古代名将岳飞、戚继光,到文学家范仲淹等,都是懂孝行孝之人,香港首富李嘉诚亦是大孝之人。
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。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,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唯一的古文明,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。对于个人,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,行孝道,完善个人素养,失去孝道,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码的德行。对于家庭,行孝道可以使得长幼有序,促进家庭和谐,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家庭稳定则社会安定,家庭不稳则社会动荡。孝道思想可以规范人的行为,建立一些礼仪制度,调节人际关系,从而统一社会思想,达到天下一统。
孝能开启智慧之门,孝也能开启万福之门。修福修德,从孝道开始;育人育心,从恭敬孝顺父母开始。